
最近,车企的科技战火愈加激烈,
小鹏汽车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,凭借其超流畅的“猫步”和仿生细节,迅速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。
网络上却掀起了质疑声浪,部分网友认为其外观与“真人”相似,称之为“套壳真人”。
这一事件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次日发布的小鹏X9增程版。
对于这次发布会,小鹏创始人何小鹏表示:“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,大家不愿意相信如此先进的技术是来自一家中国公司。”
他的这句话,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车企转型科技公司的焦虑与雄心。传统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,车企不仅要做智能汽车,还要抢占“科技公司”这一全新标签。

此次发布会上,何小鹏宣布,小鹏将定位为“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,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”,他认为,AI技术只有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,才能展现其真正的价值。
这一思路得到了特斯拉马斯克的认同,马斯克为小鹏机器人的视频点赞,并称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。
“物理AI”并非新鲜事,特斯拉、英伟达、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都在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。简单来说,物理AI是能够理解物理定律并与现实世界交互的智能系统。
与传统的AI不同,物理AI不仅需要有“头脑”(AI算法),还需要有“身体”(如人形机器人、智能汽车等具备感知、决策和执行功能的智能体),
因此,车企不再仅仅依赖于电动汽车生产,而是向AI技术、芯片、智能硬件等领域纵深布局,打造自研技术生态,形成技术-产品-场景-数据的闭环。
小鹏汽车便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,通过自研芯片、大模型、智能硬件等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物理AI体系。
其第二代VLA大模型可以作为“大脑”控制多个智能体,包括汽车、机器人、飞行器等,甚至还计划与高德、宝钢等企业合作,共同打造开放的物理AI生态。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也在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,纷纷投身到AI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中,奇瑞、广汽集团、吉利等车企推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,并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
吉利与奔驰共同成立了星穹张量科技有限公司,致力于人工智能软件开发。江淮汽车与中安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也显示出车企对AI技术的重视。
不仅如此,车企的跨界转型加速了科技人才的流动。许多科技公司高管已加入车企,担任高级职务。例如,荣耀中国区原首席市场官姜海荣已加入长安汽车,出任深蓝汽车CEO。
车企对科技的渴求,反映了其希望在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,力争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。
传统汽车企业与新兴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,车企不仅要继续推进智能化转型,还需要打破原有的“汽车制造商”模式,向更广泛的科技创新方向发展。
从“小鹏AI空调”到“特斯拉自动驾驶”,车企正在通过技术突破、产业链延伸,逐步提升技术含量,力求在未来的市场中占得先机。
车企纷纷投入科技领域,开展智能化转型,这一过程并不容易,
首先是成本与商业化的双重压力。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,而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商业化产品,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市场验证。

汽车行业价格战的加剧,传统的“硬件制造商”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车企的盈利需求,车企急需通过技术输出、软件订阅等方式开辟新的收入来源。
其次汽车主业的支撑不足也是转型的一大难题,如今,车企的智能化战略离不开传统整车业务的支持,但由于价格战压缩了利润空间,车企的现金流并不充裕,这使得它们在科技领域的投资面临不小的压力。
此外车企与科技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为转型带来挑战,科技公司强调灵活性和敏捷性,而传统车企的管理模式往往比较保守,且运作节奏较慢。
车企如何在坚持原有管理框架的基础上,与科技公司保持相同的敏捷性,将决定其转型的成败。

在这场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科技竞赛中,车企们各有不同的转型路径。以特斯拉和小鹏为例,它们都具备全栈自研的能力,能够在技术迭代和系统控制方面迅速取得突破,系统的可控性较高。
吉利、广汽、奇瑞等则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,弥补自己的技术短板,形成各自的优势。现代等传统车企则通过收购方式迅速补齐科技短板,走转型捷径。
在这一过程中,车企不仅仅是在“制造”汽车,而是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,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生态,那些能够掌握核心技术、搭建起技术标准和开放生态的企业,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