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上大学那会,我总觉得日子过得像杯白开水——每天课表排得满满当当,社团活动凑数打卡,回到宿舍对着天花板发呆。直到在学姐的推荐下点开了第一部美剧,突然发现:原来青春可以有这么多活法。
今天就来聊聊那7部陪我走过大学四年的美剧,它们像7个性格迥异的朋友,在迷茫时给我踹一脚,在emo时递颗糖,看完真的会让人悄悄变自信。
1. 《无耻之徒》:穷到骨子里,也能活得热气腾腾
第一次看这部剧时,我正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发愁。芝加哥贫民窟的Gallagher一家简直把"穷"写在了DNA里:老爹弗兰克天天醉倒在路边,大姐菲奥娜打三份工养五个弟妹,小弟卡尔拿着玩具枪抢劫便利店……
可就是这群被生活按在泥里摩擦的人,总能在鸡飞狗跳里挤出点甜。菲奥娜一边骂弟弟们是"小混蛋",一边半夜起来给他们缝补校服;利普明明能靠奖学金脱离泥潭,却在家人需要时果断退学。
后来我发现,这部剧最戳人的不是"逆袭",而是"死磕"。就像我们刚上大学时,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算计着过日子,为了凑钱买演唱会门票啃一周泡面,却在室友失恋时把仅剩的钱全买了啤酒。原来狼狈的青春,也能活得热气腾腾。
2. 《老友记》:最好的年纪,就该有群"损友"
刷到第10遍《老友记》时,我正在宿舍收拾毕业行李。看着空荡荡的床铺突然懂了:为什么有人说"中央公园咖啡馆的沙发,是全世界最治愈的地方"。
瑞秋逃婚后躲进 Monica家,从连咖啡机都不会用的千金,变成能在时尚圈独当一面的职场女性;罗斯和瑞秋吵了十年"我们只是在冷战",却在对方需要时永远第一个出现;钱德勒的冷笑话明明很烂,可每次听到都忍不住笑出声。
大学四年里,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:和室友挤在食堂吐槽难吃的饭菜,在考试周互相划重点到凌晨,毕业散伙饭上抱着哭成一团。原来最好的友情,就是不管你多狼狈,总有个地方能让你说句"我回来了"。
3. 《生活大爆炸》:怪咖也能有春天
谢尔顿第一次敲佩妮的门时,我正在为自己"不合群"emo。这个总说"我的公寓我的规则"的科学家,会因为座位被占跟人吵到天亮,却在佩妮失恋时笨拙地递上热可可。
四个高智商"怪咖"和一个普通女孩的故事,藏着最温柔的成长。霍华德从满嘴跑火车的妈宝男,变成会给妻子写情歌的暖男;拉杰终于敢在女生面前说话时,我比他还激动;谢尔顿那句"Bazinga"(逗你玩),后来成了我们宿舍的暗号。
慢慢发现,大学最棒的不是逼自己合群,而是找到能懂你"怪"的人。就像谢尔顿说的:"或许我不懂社交,但我知道谁值得我改变。"
4. 《再造淑女》:比起做淑女,不如做自己
这部被砍的剧,我刷了三遍。社交媒体女王伊莉莎每天发50条动态装精致,直到被营销大神亨利拆穿:"你在网上有一万个粉丝,现实里却没人陪你吃晚饭。"
可最妙的不是亨利把她改造成"淑女",而是伊莉莎反过来教会亨利: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那个总穿西装打领带的禁欲系导师,会在伊莉莎被欺负时撸起袖子吵架,会在她难过时说"我不懂安慰人,但我可以陪你坐着"。
后来我删掉了朋友圈里的"精致人设",反而交到了真朋友。原来比起被别人喜欢,不如先喜欢真实的自己——毕竟,连谢尔顿都能找到女朋友,你怕什么?
5. 《初来乍到》:原来我们都在"文化碰撞"里长大
看这部剧时,我总想起我妈。90年代台湾移民家庭在奥兰多的日子,处处是熟悉的影子:虎妈杰西卡逼儿子背《论语》,说"考第二跟考最后一名没区别";老爸用嘻哈风卖牛排,却在年夜饭时端出一桌子中餐。
弟弟埃迪把周杰伦海报贴满墙,在学校被嘲笑"口音怪"时,偷偷用中文骂回去;姐姐艾默里总想融入白人圈子,却在妹妹被欺负时第一个冲上去。
这不就是我们的青春吗?一边嫌弃老妈的唠叨,一边偷偷学她的坚强;一边想摆脱"别人家的孩子"的阴影,一边在听到乡音时红了眼眶。原来所有的"格格不入",最后都会变成最珍贵的铠甲。
6. 《好想做一次》:谁的青春期没当过"混蛋"
Devi第一次在课堂上怼老师时,我差点拍桌子叫好。这个印度裔学霸少女,在父亲去世后用"叛逆"掩盖伤痛:跟死敌抢校草,在寺庙里偷偷谈恋爱,对着心理医生说"我不需要治疗我很好"。
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来了——她会在深夜偷偷看父亲的录像带,会在朋友离开时躲在被子里哭,会在终于说出"我想爸爸了"时,让屏幕前的我跟着掉眼泪。
后来明白,青春期哪有什么"完美人设"?我们都做过蠢事,都伤害过在乎的人,可正是这些不完美,才让成长有了温度。就像Devi说的:"我可能是个混蛋,但我在学着变好。"
7. 《破产姐妹》:穷得有骨气,才是真的酷
Max和Caroline在布鲁克林餐厅擦桌子时,我正在兼职发传单。一个是毒舌到能把客人怼哭的打工妹,一个是从豪宅跌落到贫民窟的名媛,两个女孩攒钱开蛋糕店的故事,藏着最戳人的女性力量。
她们会为了省一块钱跟老板斗智斗勇,却在邻居老奶奶没钱吃饭时,偷偷多给她加个汉堡;Caroline卖掉名牌包时眼睛都不眨,说"比起过去,我更想要未来";Max总说"生活烂透了",却在Caroline难过时,把最后一块蛋糕推给她。
大学四年,我做过服务员,发过传单,为了凑学费熬夜写稿。累到崩溃时就看看她们,然后告诉自己:穷不是错,怕才是。就像Max说的:"就算吃微波炉蛋糕,也要涂口红——这是我们的体面。"
回头看,这些美剧早就不是简单的消遣。它们藏着我们的青春:第一次逃课的紧张,第一次恋爱的心动,第一次想家的夜晚,第一次明白"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震动"。
有人说看剧是浪费时间,可对我来说,这些故事教会我的,比课本上的公式有用多了——它们让我知道,不完美也能被爱,平凡也能发光,就算摔得满身泥,也能笑着爬起来说"再来"。
你的青春里,有没有一部这样的剧?
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