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航空发动机,大家都知道它可是飞机的“心脏”,核心技术一直被美西方国家紧紧掌控着,特别是那些精密零件的加工技术,外国人就是死死不肯放手。
中国的航空工业起步比较晚,以前很多关键设备都得进口,结果总差那么一点点精度,卡脖子的问题一直不少。直到有个叫洪家光的辽宁小伙子站出来,他初中毕业,技校出身,23岁就干起了大事,硬是把金刚石滚轮这项核心技术攻破了。
美西方那边估计都觉得脸都绿了,本以为垄断能一直保持,没想到被一个没上过高中的年轻人打破了局面。
洪家光出生于1979年12月,家在沈阳的农村,家境比较拮据,一共五个孩子,他是最小的男孩。从小就帮着家里干活,七岁那会儿就跟着妈妈扫大街、捡垃圾啥的,挺辛苦的。虽然初中成绩不错,考试总在前几名,但家庭负担太重,他没继续念高中,直接去了黎明技术学校学车工专业。
那事儿发生在1995年,学校离家挺远,每天坐火车来回得四个小时,他就趁着坐车的功夫啃书,三年时间里把那四本技术书都学透了。1998年一毕业,他以班里第一名的成绩,进了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,成了个学徒工。
刚刚进厂,感觉挺惨的。那会儿企业经营挺困难,工资每个月才180块,外面打工随随便便都能拿三四百。不少同期来的伙伴都走了,洪家光也曾犹豫过,但最后还是坚持留下来了。遇到付师傅,看他有潜力,就把他带着实践一下。
洪家光一开始还挺有点自傲,毕竟技校毕业拿着四级工证,但一看付师傅干活的样子,零件加工的速度竟然快了整整一倍,他这才服气,开始用心学习。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那件事,让他这个航空行业的人觉得挺窝心的,运遗体还得靠美国飞机,这事儿让他更加努力钻研技术。
公司里头有不少牛人,三位全国劳模,十几个省市劳模,还有技能大赛冠军。洪家光一个个拜师学艺,先找孟师傅,那老头削技术厉害,切削速度能到每分钟1200转,他那时候才300转。孟师傅刚开始不理他,搞年轻人三分钟热度的事不少,但洪家光每天都去帮忙,几个月下来,孟师傅终于点头,把绝活传授给他。
他就这么拜了十几个师傅,把笔记记了十多万字,总结出看、问、练、悟这四个诀窍。每年在机床上操作时间超过7000小时,是别人两倍多。磨车刀的活儿,他三个月内磨出了上百把不同的刀具,精度高,寿命还能延长一倍。手感也练出来了,能用眼睛看出0.001毫米的粗糙度变化,这门本事不是天生的,完全靠苦练出来的。
到2000年的时候,任务很重,他那年刚21岁,直接住厂里一个多月。一次不小心把左手手指砸伤,粉碎性骨折,医生说得休息两个月,可他三天就归队了,右手独立干活。这么拼的劲头,让他的本领飞速提升。到2002年春节前,公司接了个活,帮忙加工航空发动机用的金刚石滚轮。
这玩意儿可是关键所在,发动机里的叶片,占了整台发动机30%的任务。工作环境又是高温、高压,压力复杂得不得了,被人们称为王冠上的明珠呢。叶片的加工精度得控制在0.003毫米,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的127那么细。用最硬的材料——金刚石滚轮来加工,也就能实现这个高精度。美西方把这技术垄断住了,中国的机床能做到的最高精度也才0.005毫米,滚轮的关键技术还在他们手里,咱们还远远没突破呢。
刘师傅负责的那位,现在住院了,没人敢去顶替他的位置。洪家光23岁,果断站出来说:“我来试试。”不少人觉得他不行,说失败了就得认输。不过他没放弃,主动开始操作,结果第一批产品全都不合格。可是,他不慌不忙,调整了机床参数,缩小托盘的间隙,还改进了齿轮的咬合方式,减少震动,让设备运行得更加顺畅。
四年过去了,遇到的挫折多达三千多次,不过他一边坚持,一边不断改进电镀工艺,细心调控金刚石颗粒的分布。到了2006年,终于成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,寿命达到了3.5万次,精度也达到了2微米。这一突破直接打破了国外的垄断,让中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质量迈上了新台阶。
这技术的重要性不用多说,航空发动机效率越高,对叶片的要求也越严格。美西方那些国家死死卡着不给,中国自己硬是搞定了,这等于在国际角逐中多了一张王牌。洪家光这事儿,说明学历什么的没那么关键,关键是钻研精神。一个初中生能做成这样,估计美西方也挺尴尬的,曾经觉得中国人只能拼装,现在核心技术都拿到了。
攻克了这些难题之后,洪家光可没就此满足。到了2008年,他又开始搞高精度、超厚滚轮的研发,到了2011年,终于破解了新型号的难题。到了2017年,他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还拿了800万的奖励呢。
这奖可不是摆设的,团队搞出了200多项创新成果,解决了超过500个难题,还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,团队成员也有30多项专利到手。到了2022年,成绩翻了一番,为中国航空实现自主研发做出了巨大推动。
2019年,欧洲公司开出月薪90万想挖他,他可没答应去。美国那边也开出千万年薪,他依然坚决不跳槽。他的目标就是为中国航空添砖加瓦,一点点成就都不轻易放手,不可能会跑掉。
坚持留在国内,带领团队,把技术一代一代传下去。如今他已经是首席高级技师和高级制造工程师了,还在生产一线奋战。疫情期间,也没耽误工作的节奏,保证了生产进度。
美西方搞得挺尴尬的,技术不再是他们的专利了。过去卖机床啥都不带核心技术,现在中国自己研发出来,还比他们的更棒。国际市场上,中国的航空产品竞争力那是相当强,发动机出口数不胜数,国家的实力也越发体现出来了。
洪家光的故事啊,简单来说就是坚持不懈。一个初中生,23岁就攻克了难题,靠的是什么?苦练。四年时间里磕磕碰碰失败不断,但他从未放弃。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,他最终做成了,技术没有国界,可是垄断总会有期限。中国人聪明又勤奋,总能迎头赶上。
股票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